宽城背杆:头顶上的秧歌儿_新闻中心_雷火电竞app下载官方版
雷火官方网站
宽城背杆:头顶上的秧歌儿
来源:新闻中心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13 01:50:27

  在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北街村,35岁的乡民许雪亮向记者展现了这张相片。只见层层叠叠的人群头顶,赫然“飘”着十来个身着戏装、头戴配饰的孩子。细心一看,他们身下都有一个成年人手持一人多高的长杆。长杆顶部有一个圆盘,孩子脚踩圆盘,再由绑带固定。这便是传承数百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宽城背杆。

  许雪亮是宽城背杆第14代传承人。他骄傲地和记者说,北街村便是宽城背杆的发祥地。宽城背杆每当严重节庆扮演,当地人叫“出会”。北街村地处宽城县城所在地宽乡镇,自诞生以来,背杆也就成为宽城最重要的风俗活动之一。

  “麻姑献瑞”“算粮登殿”“穆柯寨”“焰火棍”“血手印”“刘二姐逛庙”……一场宽城背杆出会,一般一起扮演十三出“戏”,都是传统戏剧中的经典阶段。杆上的孩子称为“上角儿”,杆下的成年人称为“下角儿”,两人都带着戏剧的行头露脸,二者合一即为一出戏。出会时,背杆部队在县城首要大街跋涉,上角儿跟着鼓乐节奏扭动,前方由仿清代宫殿仪仗的黄龙伞、龙凤旗开道,锣鼓喧天,声势赫赫,热闹非凡。因而,宽城背杆又被称为“头顶上的秧歌儿”。一次出会,一切的扮演、工作人员加起来,规划能到达150人。

  北街村的张洪伟还不到10岁,但已经是宽城背杆的一位“资深艺人”了。2014年新年,宽城背杆在中止多年后初次出会。张洪伟的妈妈小时分做过上角儿,谁知道,在家里看到妈妈儿时出会的相片后,其时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洪伟竟对背杆产生了爱好。57岁的马英与许雪亮同为宽城背杆第十四代传承人,提起张洪伟依然津津有味:“这孩子身体条件好,也喜爱背杆。一开端他妈说让他试试,就让他爸顶着他,成果一试不得了……”

  张洪伟现在已不再“上杆”,相同是因为“身体条件”已不答应。“上角儿有必要是四到七岁的小孩来当,大了下角儿费劲。”马英和记者说,孩子要选胆儿大、个儿高、有扮演欲的,假如惧怕,还要家长鼓舞。“出会当天清晨3点开端预备,给艺人化装。孩子吃些点心、鸡蛋,不能吃稀的、凉的。早晨7点半上杆,一上便是将近5个小时不能下来,有必要得撑住。”

  背杆出会多在阴历正月,冰天雪地,幼小的孩子心情、身体都不免呈现一些显着的反常问题,所以上角儿有必要组织一些候补。但不到万不得已仍是不会换人,因为为了安全起见,上角儿被牢牢固定在杆上,固定进程也非常繁琐,“换下来就得全拆。”马英说。

  上角儿辛苦,下角儿也不好当。一个下角儿最多能够顶三个上角儿,光有蛮劲儿还不可,靠的得是巧劲儿。因为费时吃力,唯有出会的时分上下角儿才干到齐,平常下角儿只能在杆上绑着沙袋找感觉,上角儿则进行一些戏剧扮演的基础训练。

  马英的父亲马春来在1989年依据回忆制作的“背杆会模拟图”是宽城背杆出会最重要的参考资料。服装的款式、上角儿的绑法、道具的形状,无不细致入微,令人赞赏。

  年月替换,陈旧的宽城背杆也在“与时俱进”。例如固定上角儿的绑带从布的换成了高弹的,既节省机遇又更安全。

  自2014年全面康复后,宽城背杆已补充出会近三十次,还曾来北京平谷扮演。这一陈旧而奇特的技艺开放出了新的光荣。

雷火电竞app下载官方版  贵宾热线:021-58356521